2024-03-05
习近平总书记在《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一文中,引用了“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这句名言。文中写道:“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正所谓‘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这段话贯通历史、现在和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不仅为新时代文化文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深刻阐明了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根基、文化底蕴、思想源泉和精神滋养,体现了我们党对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高度自觉。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不断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加快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出自北周时期庾信《郊庙歌辞·徵调曲》,原文为:“正阳和气万类繁。君王道合天地尊。黎人耕植于义圃。君子翱翔于礼园。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意思是,吃到树上结的果实,便想到了结果实的树;喝到河中的水,便想到了河水的源头。后世多将其化用为“饮水思源”,意指不忘其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文化不是凝固的雕塑,而是流动的活水。在绵延千年的汩汩流淌中,渗透于、熔铸在、塑造着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经济活动和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中华大地,在延续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开拓前行,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治国理政经验智慧中,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着“中国之治”更高境界。
坚持人民至上、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尚书》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指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民众安定,国家就安宁。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国家其次,君在最后。这是因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国家,有了国家才需要有个“君”,民比君更加重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始终坚持人民立场这一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其重要思想来源之一就是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坚持人民至上,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情怀和担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强调“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坚持共同富裕、社会公平。“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数千年来,“富民”思想是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所谓“等贵贱均贫富”,就是无论是否有爵禄,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社会财富应该公平分配,使贫富有度、“各得其分、上下相安”;所谓“损有余补不足”,就是减损有余、增补不足,这是保持社会关系平衡,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的自然之道。经过历史的积淀,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已经内化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鲜明特征。共同富裕,不仅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社会理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人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定不移以中国式现代化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坚持物质富足、精神富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华文明历来重视人的精神生活,强调“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既追求丰衣足食,又把理想的精神境界融入对美好社会的期盼中。“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进入新时代以来,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现代化全过程、渗透在社会生活各方面:既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又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既追求物质财富的富足,更强调精神状态的丰盈,突出思想的引领、文化的滋养、精神的支撑。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倡导“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按照自然规律活动。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创造性提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理念。在这一生命共同体中,人与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紧密联系、相互作用,都是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正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在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
坚持以和为贵、互利共赢。中华传统文化中“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价值观,不仅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已经内化为中国人内在修齐治平的准则,还为当今各国处理纷繁复杂的国际事务提供了独特的中华智慧。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蕴含的包容精神与和合之道,以及“天下一家、协和万邦”“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等理念世代相传,与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相契合。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始终坚持和平、和合、和睦、和谐的价值追求,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倡导国与国间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互利共赢之道,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崛起,都以文化创新和文明进步为先导和基础。坚定文化自信,归根结底在于铸就文化的新辉煌、创造新的文明形态。“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让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活力,展现出新的风采。
来源:《群众》杂志2024年第3期
作者:孙敏(作者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特邀研究员)
原题:落其实思其树 饮其流怀其源
责任编辑:段培华